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在常州,曾有这样一位医务工作者,在战火硝烟中护佑生命、保家卫国,全力以赴为支援抗战贡献力量。她就是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护理部主任、江苏省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孙静霞。
孙静霞,1914年6月出生,1934年毕业于武进真儒高级护士学校,曾任武进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前身)护士长、常州一院护理部主任等。1995年荣获第35届南丁格尔奖,是江苏省首位获此殊荣的护理工作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为其颁奖。
把“救死扶伤”刻进生命
1929年,16岁的孙静霞站在常州真儒高级护士学校门前。幼年丧母的她,对人间温暖有着格外深切的渴望,这段求学之路成为她护理生涯的起点。
1934年,孙静霞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武进医院的一名护士。凭借细致与热忱,她很快升任护士长。1938年,因业绩突出,她同时担任真儒高级护士学校校长与武进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她将课堂搬到病房,让每一项操作都与患者的呼吸、心跳相连,把“救死扶伤、护理生命”从一句口号变成了刻进骨血的使命。
孙静霞(左后一)与同事合影
真儒的岁月,为她埋下“爱”与“专”的种子。后来的日子里,这颗种子在风雨中扎根生长,终成庇佑生命的参天大树。
硝烟中托举生命的重量
战火纷飞中,日军铁蹄踏碎常州的宁静,武进医院也被占领,患者与医护被驱逐,日军要将这里变成他们的伤员收容所。
危急时刻,孙静霞站了出来,成了硝烟中的坚韧守护者。一方面,她到社会各阶层奔走、呼吁、募捐,并商借到一所因战争停课的小学为临时医疗场所;另一方面,她又亲自与日方交涉,要求把30名重危患者连同病床一起交给她带走。一无器械、二无药品,要护理好这些重危患者,困难不言而喻。
孙静霞几次冒险,带领志愿留下的护士姐妹,避开日军岗哨潜回医院捡药品、捡器具,看到散落在院子里的纸张、空药瓶、破便盆都如获至宝。当时医院内还有30余名护士学校的实习学生有待安排,孙静霞掏出积蓄为她们买了车票,并亲自将她们分别送至外地还未失守的护士学校避难。
常州被日军占领期间,原武进医院和护士学校被迫迁至常州鸣珂巷崇真女校。学校大部分师生奔赴前线支援抗战。留下的部分学生,白天上班当护士,晚上听课做学生,工作学习条件十分艰苦,医药资源非常紧缺。孙静霞一边料理医院和卫校的繁杂事务,一边掩护新四军的地下活动。日本人每次夜里来学校检查,她就让新四军战士躲进被窝里,次日天刚亮,就让战士手挽菜篮出城归队。连续五年夙兴夜寐,不辞劳苦,直至日本人投降。
1946年,医院制定计划以修复抗战时期日军投下炸弹造成的破坏和损失
为解决市民就医问题,各界爱国人士共同成立了“常州公立武进医院”,孙静霞又倾其所有,帮助医院度过艰难岁月。她的丈夫杨堃是常州有名的外科医生,在她“爱祖国、爱病人”的信念影响下,夫妇俩日以继夜地在公立医院为广大患者服务,直至抗战胜利。
1948年,孙静霞赴美国爱姆丽医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护理学习,进修结束已逢新中国成立。美方极力挽留她,许以优厚的报酬,但她和丈夫皆不为所动,一心一意想着报效祖国。1949年11月,他们乘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通航的第一艘轮船“戈登”号,毅然回国。从此,她把全部的心血都献给了家乡的护理事业。
用大爱为生命提灯
饱尝旧社会动荡、离乱之苦的孙静霞,对新中国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她积极要求进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满腔的热忱、全部的心血,谱写下了一篇篇感人的“护士日记”。
每到清晨,病房里就传来了孙静霞轻轻的脚步声,只见她仔细地巡视着一个个病房,常亲自为患者洗脸、翻身、喂饭……危重患者的一声呻吟,都会引起她的百般警觉。有一次,一位盆腔肿瘤患者术后无尿,她仔细查找原因后,认为这不是一般术后尿潴留,及时汇报医生,后经再度剖腹探查后证实输尿管在术中误伤,多亏及时发现,患者才幸免于难。
孙静霞的孙女、常州一院乳腺外科副主任杨澜说:“自爷爷奶奶踏入医疗行业,家中多数亲戚也相继投身这一领域。而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他们身上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医者使命感,始终以患者健康为念,全心付出。”
护理桑榆霞满天
新中国成立后,常州一院规模不断扩大,专科病房接踵开出,孙静霞采用开出一个专科、送出一个学习、回来带动一片的方法,使医院在短短10年内建成一支能胜任多种专科护理工作的先进队伍。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孙静霞又依据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验,提出“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的“三心”护理工作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省内率先试行“责任制护理”。1984年,全国首届“责任制护理研讨会”现场会在常州一院召开,孙静霞在全国同行中传授护理经验,备受赞誉。
孙静霞是常州市护理学会创始者之一。她以对护理事业的一片赤诚,把广大护理同仁凝聚在一起,使学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1986年,72岁的孙静霞正式从护理部主任的岗位上退休。每天7点左右,她依旧会在病房出现,和每一个熟悉的患者亲切地打着招呼,询问他们的情况。她总说,在医院干了一辈子,到哪里都觉得没有在医院里好。
孙静霞创办常州市首家临终关怀病房
1992年,孙静霞已年过八旬,在她的牵头下,常州地区首家临终关怀病房正式成立,主要收治老年性痴呆、脑血管意外、晚期癌症等患者。几年中,临终关怀病房收容了几百名患者,年龄最大的97岁。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有的安详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历程,有的获得了新生。做这一切,孙静霞从不收取任何报酬,相反,她还常常为病房添置一些必需物品,逢年过节送上鲜花、水果给老人们。
“孙主任是护理人员们学习的榜样,退休后还经常回到医院跟大家聊聊护理的发展,带领着我们共同前进。”常州一院护理部副主任景新华说。
2009年11月25日,孙静霞走完95岁人生路。这位“南丁格尔”用一生将平凡的护理事业,打磨出神圣而耀眼的光芒。直到今天,她的精神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护理工作者。2011年,常州一院护理部以孙静霞为楷模,创建了“静霞护理”品牌。此后的十几年间,品牌延伸发展出30个子品牌,将人文关怀融入到为患者服务的全过程,患者满意度超过97%,并获得常州市窗口行业“十佳服务品牌”荣誉称号。
来源:健康江苏、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Copyright C 2002-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人才服务中心(江苏省医学考试中心)
Copyright C 2002-2023 jswsr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才服务许可证:苏人中介第(2007)002号 苏ICP备18069929号-1
联系技术支持 QQ24375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