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动态

第八个中国医师节:看!“拿捏”萌娃的儿科医生

来源:江苏卫生人才网 时间:2025-08-18 作者:江苏卫生人才网 浏览量:

1.jpg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不仅是医者的誓言,更是他们日复一日践行的承诺。在江苏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诊室、病房、手术台、实验室……处处都闪耀着医者仁心的光芒。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致敬每一份“生命至上”的坚守,感谢每一次“向险而行”的担当。


今天,一起走进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了解在儿童斜颈诊疗领域深耕19年的医生王亚飞。


前不久,在社交平台上,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中医师王亚飞为斜颈儿童现场纠正的视频突然火了,新华社、央视网等纷纷转载。更多网友看到了视频里那个萌翻了的小baby,也认识了在儿童斜颈诊疗领域深耕19年的医生王亚飞。


“爆款”视频背后是19年练出的“刚柔并济”

“其实就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诊疗。”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丁家庄院区儿童保健科,王亚飞一边给婴儿做推拿治疗,一边说起那段走红的视频。


7月18日中午12点,诊室里来了一位轻度斜颈患儿,他正指导家长做家庭干预动作,“我指导的时候家长就拍下来可以回家学着做。”第二天家长将视频发到网上,从本地网友的点赞到央媒的转发,他坦言“确实没想到”。

更让他在意的是网友的评价——“医生手法好温柔”“宝宝看起来好舒服”。“我第一反应是‘手法够不够标准’。”王亚飞的语气里带着严谨,“从2006年工作到现在,这样的指导我做了十几万次,每个动作的力度、角度都得精准,差一点可能就达不到效果,还会让宝宝不舒服。”


2.png


视频能火,他琢磨着有三个原因:“一是宝宝确实可爱,全程呆萌又配合;二是大家少见‘不哭闹的治疗’——网上很多斜颈治疗视频里,宝宝哭得撕心裂肺,但我们的推拿讲究‘以手代药’,力度要根据宝宝肌肉紧张度调整,得让孩子觉得‘舒服’;三是现在斜颈发生率越来越高,家长们太需要专业的科普了。”


如何让宝宝不抗拒治疗?王亚飞有个秘诀:“想‘拿捏’孩子,得先‘拿捏’家长。”他总会先拉把椅子坐在家长身边,轻声说:“您看,宝宝要是哭闹,肌肉一紧张,治疗效果就打折扣了。咱慢慢来,您先放松,宝宝才能跟着放松。”说着,他会演示如何吸引宝宝注意力,如何调整宝宝治疗时的姿势让宝宝更安稳。

“每天接诊30多个孩子,哭闹的不到20%。”他眼里带着笑意,“孩子的感知最直接,你手法柔和、心里有耐心,他是能感觉到的。”


双向奔赴的信任,从“准备手术”到“顺利毕业”

打开微信群,上面有很多家长的“心声”和“感谢”。“这些都是宝宝治愈后家长特意发来的,每次看都觉得心里暖暖的。”他指着其中一条,那是孔宝宝妈妈发的感谢,其中“路虽远,行者将至”,让他感触颇深。


3.png


孔宝宝46天时被确诊为“极重度斜颈”,胸锁乳突肌的包块有38mm×17.5mm大,两侧厚度差12.3mm,被医院建议“一岁后手术”。作为三甲医院医生的妈妈抱着“先试试”的心态找到王亚飞。


“当时她的想法就是先通过保守治疗缓解症状,然后再进行手术。我告诉她,早期干预治愈率能到90%,咱们别先想着手术。”王亚飞记得,起初家长每周只来一两次,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他一次次和家长沟通:“孩子的黄金治疗期就这几个月,多来几次,咱们争取不手术。”信任慢慢生根。家长开始每周带孩子来三四次,宝宝也仿佛懂事儿似的,在家里不让碰脖子,一到诊室就乖乖配合。


治疗到7个月时,那个硬得像骨头的包块终于变软了;1岁时,厚度差缩到1.8mm;19个月复查,两侧厚度基本一致。“23个月那天,孔宝宝顺利‘毕业’。” 王亚飞的声音轻了些,“那一刻,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另一个让他难忘的是唐宝宝。出生16天就发现右侧脖子有硬包块,55天来就诊时,歪头角度达到19-20度。

“这孩子特别有意思,每次做坐位拉伸时都会咯咯笑。”王亚飞笑着模仿宝宝的样子,“家长说‘孩子好像知道这是在帮他’。”3月龄时包块缩小,5月龄时包块消失,7个月26天时,家长激动地发来消息:“我们毕业啦!”


家长在感谢信里写:“斜颈治疗不仅是对宝宝的考试,也是对家长的考试。”王亚飞深有同感:“治疗是医生和家长一起‘闯关’,家长的坚持和信任,比任何药物都管用。”


19年坚守把,“矿工活”做成“心头好”

“儿童保健科就像个‘哨兵’。”王亚飞说,每天的工作从给宝宝做常规体检开始,“0-3 个月看有没有大小脸、歪头,3 个月后看抬头是否倾斜,发现问题就赶紧干预。” 在他看来,儿保的意义远不止看病,“是‘治未病’,是帮家长科学带娃,从身高体重到语言发育、脊柱健康,样样都得操心。”


4.png


这份“全科”工作,他一干就是19年。“早期没成家时,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7点是常态。”他笑称儿保医生是“医生里的矿工”,“得沉下心,一点点‘打磨’细节,比如推拿时的力度,差1毫米可能效果就天差地别。”


支撑他的,是团队的温暖,更是那份沉甸甸的成就感。“我们妇幼的氛围特别好,同事们像家人一样互相搭把手。”他更记得那些治愈的孩子:“最早治疗的宝宝现在都读研了,你说能不开心吗?”

如今,儿童保健的需求越来越精细化,家长们不仅关心身高体重,还会问“孩子大运动落后怎么办”“睡眠不好是不是有问题”。王亚飞和团队也在跟上节奏:“我们建了家长指导群,每天解答问题;还在琢磨互联网门诊,让外地家长少跑几趟。”

谈到即将到来的医师节,王亚飞的眼里闪着光:“我常跟年轻医生说,把职业做成兴趣爱好,用工匠精神做到极致,就不会觉得累。”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掌心因常年推拿泛着健康的粉色,“你看这双手,能让更多斜颈宝宝的世界变正,能让家长少些焦虑,这就是我们医生最幸福的事。”



来源:健康江苏、健康南京、新华社

分享到:

Copyright C 2002-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人才服务中心(江苏省医学考试中心)   

Copyright C 2002-2023 jswsr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才服务许可证:苏人中介第(2007)002号   苏ICP备18069929号-1  

联系技术支持 QQ2437502008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