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党史故事

阳澄湖:芦荡深处不灭的火种

来源:新华日报 时间:2021-07-23 作者:江苏卫生人才网 浏览量:

2107220621205172183.png

暑假来临,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消泾村老街26号,坐落于此的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愈发热闹起来。

陈列馆分“前言”“铁蹄躏水乡”“芦塘播火种”“阳澄烽火燃”“保卫根据地”“深切的怀念”六部分,共展出历史照片116幅、资料42件、图表7幅、实物68件,真实地反映了抗战期间阳澄湖地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汪伪汉奸及以胡肇汉为代表的反动顽固势力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历程。

消泾村党总支委员、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志愿讲解员陶晴说,这里是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站,今年以来,平均每周要接待七八个参观团队,总参观人数近5000人次。

1939年5月,由新四军第六团组成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挺进苏州农村水乡地带,在阳澄湖畔的芦荡之间奏响了这片革命热土的战斗序曲。同年9月,“江抗”向西转移,只留下了设在阳澄湖畔的1所后方医院和36名伤病员。

2个月后,一支由伤病员组成的新“江抗”成立。战士们利用阳澄湖地区“水村接芦荡,芦荡掩水村”的特殊地形与敌人巧妙周旋、英勇斗争,短短一年间开展大小战斗47次,控制了周边的94个大小市镇和人口200余万的广大农村,基本形成了以苏常太为中心、东至昆嘉青、西至澄锡虞的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新“江抗”队伍也从36人发展至4个连的规模,此后又不断壮大,变成了5000多人的一个军。

“阳澄湖畔,虞山之麓,三十六个伤病员,背负着党的旗帜,在暗影笼罩着的鱼米之乡,埋着头,流着血呀流着汗……”1961年7月20日,36位伤病员之一、时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刘飞,在《新华日报》第3版新华副刊上发表了题为《阳澄湖畔》的回忆录,开篇用一首《你是游击兵团》的歌,唱出了这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如今的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在当时是中共苏州县(工)委交通联络站暨“江抗”驻消泾办事处旧址,再之前,则是当地村民沈菊英、陆义母子的私宅。

“‘江抗’部队进驻时,祖母腾出自家房子让受伤的战士们休整,后来,我家就成了抗日斗争的地下交通联络站,祖母、父亲、母亲都成了中共地下交通员。1940年7月,祖母在送情报的路上被汉奸胡肇汉抓获,惨遭杀害。第二年4月,父亲也在执行任务时被俘,倒在了胡肇汉的枪下,年仅20岁。”今年81岁的陆智钤是沈菊英之孙、陆义之子,说起往事,老人眼中泛起泪光。

80多年过去了,英雄们战斗过的地方,如今已是富庶的“蟹乡”。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所在的消泾村,跻身“中国淘宝村”“江苏省首批农村电商示范村”。深知这样的“岁月静好”来之有多不易,陆智钤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坚持讲下去,未来我还想让女儿接棒,将革命英烈的事迹一代一代传下去。”



分享到:

Copyright C 2002-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人才服务中心(江苏省医学考试中心)   

Copyright C 2002-2023 jswsr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才服务许可证:苏人中介第(2007)002号   苏ICP备18069929号-1  

联系技术支持 QQ2437502008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