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党史故事

冷少农:一纸情报抵百万兵

来源:新华日报 时间:2021-06-21 作者:江苏卫生人才网 浏览量:

s2106111125405381561.png

“我要使他们个个都有饭吃,都有衣穿,都有房子住,都有事情做。这样的事情是一件最大而又复杂的事情,我要这样干,非得把全身的力量贯注着,非得把生命贡献……”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是潜入龙潭虎穴南京的革命烈士冷少农于1930年给母亲回信中的一段委婉表达。如今,时光跨越90多年,当念着祖父家书中的这段话时,冷少农之孙冷启中还是忍不住地哽咽了。

今年75岁的冷启中,退休已有十多年, 2016年他被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聘为“烈士亲属宣讲团成员”。这些年,他一直奔波在全国各地,向人们讲述爷爷冷少农的革命故事。

“爷爷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是辉煌和灿烂的。”1900年1月,冷少农出生在贵州省瓮安县冷家堡的一户贫寒农家,原名冷肇隆。冷启中告诉记者,爷爷年少读书时接触了大量共产主义著作,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少农”,立志要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事业贡献一生。

25岁那年,冷少农进入黄埔军校工作,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革命生涯。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被迫转入“地下工作”。同年,冷少农奉周恩来指示潜入南京。“爷爷受党组织派遣,利用与何应钦是贵州同乡和师生关系,打入国民政府军政部担任秘书,获取了不少重要的政治军事情报。”冷启中说,爷爷冷少农当时的一纸情报足以抵百万雄兵,甚至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1930年10月至1931年秋,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进行了三次军事“围剿”。紧要关头,冷少农把从国民党高层获得的三次军事“围剿”等机密情报秘密送了出去,为红军反“围剿”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因为秘密工作的特殊性,冷少农从25岁离家,一直到33岁牺牲,之间从未回过家。“他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太奶奶,曾经几次写信催促他回家,他都没有回,也无法向家人说明自己究竟在南京干什么。太奶奶误以为儿子在南京已经另外娶妻成家,于是给冷少农写信,指责他‘不忠不孝,忘恩负义’。”冷启中说。

母亲的误解和训斥,刺痛了冷少农的心,他只能用一纸家书安抚母亲。在一封长达14页5000多字的家书中,他这样禀告自己的抱负:“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受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我们这样的做法,自然有一般人不满意,有些是不了解,有些是对于他们有利害关系,随时都在阻碍我们,反对我们,甚至要杀害我们……”

1932年春,因叛徒出卖,冷少农被捕入狱。6月9日,在刑场上,高唱着《国际歌》的冷少农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3岁。

“当时周恩来为了顾全大局要求守口如瓶,家里人并不知道爷爷牺牲的消息。1934年12月底,中央红军长征途经贵州瓮安时,周恩来曾派两名红军战士乔装成商人,以朋友的身份看望爷爷的家人,并赠送了10枚银元和两份点心表示慰问。我的太奶奶听说是爷爷的朋友来看望,顿时老泪纵横。但此时,太奶奶依然不知道他已经就义。”

1951年,南京雨花台筹建烈士陵园,冷启中回忆说:“当时有两位干部来家里收集爷爷的资料和遗物,当地干部敲锣打鼓给家里送来‘光荣之家’牌时,我们才知道爷爷牺牲了。当太奶奶知道了爷爷冷少农的真实身份后,含着眼泪说:之前是我错怪老二了!”

“这些穿越战火的家书,是爷爷给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已经年逾古稀的冷启中虽然从未与自己的祖父谋面,但全家一直把祖父的家书当做“传家宝”传承。他说,透过这封沉甸甸的家书,我们深深感受到的是祖父这样的先辈们的家国情怀。


分享到:

Copyright C 2002-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人才服务中心(江苏省医学考试中心)   

Copyright C 2002-2023 jswsr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才服务许可证:苏人中介第(2007)002号   苏ICP备18069929号-1  

联系技术支持 QQ2437502008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