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没有不舒服啊?早饭吃了多少?”陈奶奶(化姓)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背,睁着眼睛疑惑地望向冯美江。冯美江耐心地在小白板上写上问题,陈奶奶看到后笑着说:“今天感觉挺好!”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这个患者平均年龄80岁的病房里,“多病共管”的医疗智慧与“细节至暖”的人文关怀正交织成最美的夕阳红,专业技术与人文关怀正共同书写着“老有所医”的温暖答卷。近日,《现代快报》以整版对此进行了重点报道。
老年医学科,提供“一站式”健康管理
很多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看一个专科可能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常常需要跑多个科室、吃多种药物才能满足就医需求。因此,区别于单独针对某种疾病,老年医学科会根据老年患者所患疾病及身体基础状况,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与治疗,最大限度地改善或维持其身心健康、社会功能以及生活质量。
“我们最重要的一项技术特色就是老年综合评估,一个老年人到科里来,我们会给他做一系列评估,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面对绝大部分老年患者“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的状态,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冯美江坦言,“为老年人看病往往不能只关注‘看病’本身,而是要跳出某一种疾病的局限,重视‘全人’管理,整体考量老年患者的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再通过‘多病共治’‘联合用药’,为其制定个性化的疾病诊疗方案,这样能在减少重复用药、重复检查的基础上有效控制疾病进展,降低并发症风险,进一步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质量。”
“如今,我们每个科都在做多学科诊疗,但多学科诊疗对老年医学科来说更为重要。”冯美江说,老年医学科的多学科诊疗不仅涉及各个专科,还包括营养、康复等领域的治疗师和医师,共同为患者制定综合改善方案,提高生活质量和患者家属满意度,“在主任大查房时我们就邀请营养师、康复师等各科室专家共同参与,针对营养不良或需康复的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通过跨学科协作实现精准化老年健康管理。”
近年来,在新技术开展方面,老年医学科也在不断探索。科室能够独立开展起搏器植入、进行冠脉血管造影及支架手术,“今年,我们科还成功为一位101岁的老人实施了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这是我院年龄最大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其实高龄并不是医疗干预的‘禁区’,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冯美江表示,针对老年患者的评估并非简单的风险判断,而是综合考量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基础疾病及生活质量等多重因素,确保每一台手术都能实现“获益远大于风险”的目标,为高龄患者的健康带来福音。
如今,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还在尝试开展菌群移植,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如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等,不断探索适合的患者群体及疗效观察方法。
平均年龄80岁,这里像家一般温暖
走进老年医学科病区,新鲜的绿植、温馨的提醒语随处可见,各种点缀为这个空间增添了一抹勃勃生机。“我们想打造一个温馨、舒适、友爱的医疗环境,让老年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变得更加舒心一些,就像在家里一样。”冯美江说。
在这里,老年患者的平均年龄达到80岁。针对高龄、超高龄老人反应能力下降、行动不便、怕跌倒、怕坠床等情况,科室一方面从空间布置入手,尽量腾挪出一定的活动空间,在安全的前提下给予老年患者一个相对宽敞、无遮挡的阳光房让老人们晒晒太阳、和家人们聊聊天。另外,还通过增加卫生间扶手、紧急呼叫铃,给老年患者提供一些适当的生活帮助。“洗澡时我们科室还会提供带撑架的防滑专用凳子,让老人能够坐姿洗浴,大幅降低站立洗浴时的滑倒风险;卫生间还采用冲洗式设计,从细节处守护老人每一个生活瞬间的安全。”冯美江介绍。
医院还推出了“床边办”服务,将传统需在住院处办理的出院、入院手续及订餐服务前移至护士站一站式解决,彻底解决老年患者排队不便的难题。
不仅是技术更是“心术”
“可能老年人也没有那么多真正的疑难病,更多的是常见疾病。”冯美江说。正因如此,暖心、贴心的服务更为重要。针对老年人交流困难、长期卧床易产生压疮、吸入性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特点,科室护理团队通过一个个小细节让老人们安心、舒心、放心。
在鼻饲操作中,她们严格把控角度,减少反流风险;配备的电动床通过按钮灵活调节床头床尾角度,有效降低进食时的误吸风险;科室特制的防压疮床垫具备专业防护功能,针对危重患者还加铺气垫床,为皮肤健康提供双重保障;护理团队严格执行每两小时翻身制度,减少患者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在患者骶尾部、脚后跟、肩部等身体负重部位粘贴防压疮贴,多维度预防压疮、泌尿道感染、吸入性肺炎等卧床并发症……这套贴心、暖心、从一个个细节入手的护理体系经过多年实践验证,已成为老年卧床患者的健康守护。
在老年医学科的病房走廊,总能见到护士们忙碌穿梭的身影。俯身为卧床老人整理被角时,她们会顺手摸一摸患者的脚温;喂饭时,她们通过老人吞咽的细微变化预判呛咳风险;甚至能从一句含糊的方言中听出老人的情绪波澜。“老年患者往往‘多病共存’,一个小疏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老年医学科护士长陶立翠常说,“我们的眼睛要像CT一样敏锐,心要像家人一样软。”翻开陶立翠办公桌里整齐排列的工作笔记,一位位患者的护理要点跃然纸上。每天晨交班前,她必定完成“三个一”:查看一遍危重患者数据、走访一遍特殊病房、握一握重点患者的手。“手掌的温度能传递仪器检测不到的讯息”,这个简单而温暖的习惯,她坚持了十年。
考虑到部分老人存在听力下降问题,科室护理团队创新采用白板、纸条等可视化沟通方式。当语言沟通效果不佳时,护士将医嘱、检查说明及注意事项等内容书写下来,帮助老人准确理解医疗安排,这种看似简单的方式却极大提升了医患沟通效率。“虽然有的老年人说话不方便,但他们经常在小白板上画颗爱心给我们,表达内心的感激,我们看到也觉得很感动。”冯美江说。
“我常跟年轻医生说,做一个好的老年医学科医生,需要8—10年,比普通科室的5年培养周期更长,因为需要懂的东西更多,综合能力要更强。”而在冯美江的带领下,老年医学科的医生综合能力不断提升,能够为老年患者提供一站式的诊疗服务,解决他们多方面的健康问题。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医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今,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作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老年医学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老年医学区域医疗中心成员单位以及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苏分中心,正以专业的诊疗技术和贴心的服务,为老年患者打造全方位的健康守护。
来源:健康江苏、现代快报
Copyright C 2002-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人才服务中心(江苏省医学考试中心)
Copyright C 2002-2023 jswsr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才服务许可证:苏人中介第(2007)002号 苏ICP备18069929号-1
联系技术支持 QQ24375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