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交流会

连云港

来源:江苏卫生人才网 时间:2022-10-26 作者:江苏卫生人才网 浏览量:


引才政策:

连云港市花果山英才“双创计划”实施办法(节选)

http://www.lyg.gov.cn/zglygzfmhwz/sjzcxb_zxqyfwy/content/0ec674d1-79a8-4ecc-8744-fa83143120fb.html


关于大力实施花果山英才计划助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和省、市党代会精神,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全方位集聚优秀人才,多层次培养用好人才,为加快“后发先至”、全面开创新局、建设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提供坚强人才支撑,现就实施花果山英才计划,助推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花果山英才集聚计划,广泛吸引各类优秀人才

1. 顶尖人才给予顶级支持。聚焦全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对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有重要引领带动作用的诺贝尔奖等国际大奖获得者、中国或发达国家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来连创新创业。创新类人才项目给予最高3000万元综合资助,创业类人才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

2. 精准发力集聚双创人才。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带动我市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重点资助。对入选市“双创计划”的创新类人才给予30—150万元资金资助,创新类团队给予100—300万元资金资助;创业类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资金资助,创业类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资助。

3. 重点产业人才重点支持。实施“产才融合、双链驱动”,围绕石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三大重点产业引进高端紧缺人才。三大产业引进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可分别享受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购房券。对引进的石化产业高端人才,按实际支付薪酬的70%给予企业引才补助,单个人才最高补助150万元,连续补助三年。对引进的生物医药和新材料领域高端人才创业项目,给予最高1500万元启动支持、最高1000万元的产业化成长奖励、最高2000万元的创业股权投资等多项支持。

4. 放眼全球吸纳海外人才。实施“海燕计划”“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对引进的硕士以上留学回国人才,一次性给予1万元资金补贴,并择优给予最高10万元项目资助;对引进的外国专家人才,按用人单位实际支付的薪酬进行补贴,单个项目(人才)最高30万元。对自贸试验区引进的外国人才,放宽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条件,支持长三角地区区域内互认,实施外国高端人才一卡通,支持承担科技项目、兼职创新创业和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建立“外国人工作居留许可一件事”协同办理机制,办理时限压缩至10个工作日。

5. 实施青年人才“聚连行动”。每年拿出一定数量事业编制岗位,选招一批名校优生。对企业全职引进的博士、硕士、“双一流”高校本科生(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优势学科毕业生)分别给予20万元、15万元和10万元购房券。企业全职引进的博士、毕业后3年内初次到我市主导产业规上工业企业、人才企业、科技型企业工作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硕士、本科生,可连续3年分别享受每月3000元、2000元、1000元生活补贴。企业引进的正高、副高(高级技师)、中级(技师)职称人才分别参照博士、硕士、本科生享受生活补贴。对事业单位全职引进的博士给予10万元购房券,连续3年每月给予1000元生活补贴。对引进到企业进站的博士后分两年给予16万元生活补贴,并给予最高10万元科研项目资助。设立连云港籍优秀学子奖学金。

6. 专项支持民生紧缺人才。加大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对引进的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创新实践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的高层次教育人才,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能力、学术能力和对我市医疗卫生领域重点专科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能产生重要作用的高层次卫生人才,给予30—100万元购房券。对柔性引进的卫生专家每人给予10万元资助。

7. 积极引进高端技能人才。对石化、生物医药、新材料企业和职业院校引进的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50万元奖励,职业院校引进上述选手可直接通过考察招聘到与所获技能奖项相关的岗位任教。三大产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引进的B类、C类技能人才,享受同等层次人才购房券和生活补贴。

8. 大力支持企业柔性引才。鼓励企业柔性引进高端紧缺人才,对企业柔性引进、年薪超过30万元的人才,直接纳入市“双创计划”予以支持。从市内外高校院所选派一批专家教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科技创新,根据绩效择优给予每人5—15万元资助。

二、实施花果山英才育成计划,壮大本土人才队伍

9. 鼓励自主培养人才。对本地培养的两院院士,给予个人一次性200万元奖励。对从我市申报入选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的,按上级资助标准给予1:1配套奖励。本地人才创业入选市“双创计划”的,享受与引进人才同等资助标准。本地人才晋升为博士或正高职称以上层次后,可享受引进人才优惠待遇。

10. 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家。优先推荐优秀企业家申报国家、省级重大人才培育工程,对本地优秀创业人才给予重点支持。定期举办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通过国情研修、专题培训、互学互访等途径,锻造一支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新型企业家队伍。

11. 重点培育青年人才。加大对35周岁及以下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申报各级人才工程项目的,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推荐青年人才。申报市“双创计划”团队的,核心成员中应有1名35周岁及以下青年人才;市“521工程”第三层次中,35周岁以下占比不低于30%,第二层次中35周岁以下占比不低于10%。

12. 大力培育行业人才。实施教育、卫生英才培养计划,对被认定为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卫生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分别给予每年5—20万元奖励,培养周期3年;对教育卓越团队、卫生专家团队每年评审一次,给予10—60万元奖励。

13. 着力培育高技能人才。本地人才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银、铜牌的,按照引进相应类别人才标准进行奖励。鼓励本地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学生毕业当年到合作企业就业的,按每人500元的标准分别给予企业和院校就业补贴。企业年度培养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达100人的给予5万元奖励。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省级以上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对入选的给予最高30万元补助。

14. 积极培育乡土人才。鼓励乡土人才创业,对优秀创业项目给予最高50万元资金资助。实施市乡土人才“三带”典型培养计划,对被认定为市“乡土人才创业基地”“乡土人才工作室”“三带”典型的,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3000元的补贴。大力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实施“十百千万”电子商务师培养计划,对新取得电子商务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给予最高6000元一次性培训补贴,对优秀直播电商人才,给予2万元一次性奖励。

三、实施花果山英才强基计划,培育创新平台载体

15. 支持校地合作。在全国20所重点高校建立区域性人才联络站,给予一定工作经费支持,每年认定一批校园荐才大使并给予最高3万元奖励。高校院所来连建立分校、特色校区、研究生院等,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最高给予1亿元综合支持。支持本地院校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对新设专业的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鼓励本地院校引导毕业生留连,根据全日制毕业生在连就业率提升情况给予学校奖励,同一学校每年最高奖励50万元。

16. 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对新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采取拨款资助和股权投资结合模式,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最高1亿元的建设、运行经费支持。对新认定的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最高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新认定的省级院士工作站一次性补助50万元。对经认定的市级及以上新型研发机构给予最高200万元科研经费支出补助(获得省级补助的,市级不重复补助)。对新建的省级以上重大产业创新平台,按上级扶持经费情况给予1:1配套支持,最高支持1000万元。

17. 支持离岸孵化基地建设。在上海设立市级离岸孵化基地,鼓励县区、园区在北上广深等地设立离岸孵化基地,支持企业在国内外发达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实行人才项目孵化在基地、落地在本地,对成果转化好、落地项目多、人才引进成效明显的,给予最高200万元运营经费支持。对享受运营经费支持的离岸孵化基地(研发中心)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在连缴纳的,经认定可不受参保地限制,同等享受连云港人才政策。

四、实施花果山英才赋能计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8. 向用人主体授权。设立石化(医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对相关领域人才开通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赋予重点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技能等级评价等自主权。推行政企人才直通车,对建有规范人才梯队体系的重点企业,每年开展一次人才认定工作,对属于企业技术研发或经营管理岗位但不在《连云港市人才分类标准》目录内的人才,经市委人才办认定符合条件的,直接纳入市级人才分类相应类别,享受相关服务保障。推行人才举荐制,在市“双创计划”“521工程”等重点人才工程计划中,每年拿出不少于5%比例予以落实。

19. 更大力度激励人才。推行“双落户”制度,对高层次人才落户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可按照企业人才标准享受购房券、生活补贴、子女就学等相关政策。对三大重点产业企业技术研发或经营管理人才,年薪超过30万元的,按对我市贡献额度的100%奖励;自贸试验区引进的境外人才可选择按照个人所得税超过15%部分税负差额给予奖励;个人奖励不超过3年,累计最高奖励100万元。

20. 推进市场化引才。大力招引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海外人才机构为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引进高端人才(团队),引进人才(团队)获得国家、省级重点人才工程50万元以上资助的,按上级资助金额给予引才机构10%引才奖励,单个人才(团队)最高奖励100万元。

五、实施花果山英才无忧计划,打造人才服务标杆城市

21. 加强人才政治引领。组织各类人才参加“爱国·奋斗·奉献”专题研修班,增强人才凝聚力、向心力。在高层次人才群体中积极发展党员,优先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各类人才作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人选,优秀人才可优先推荐为各级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定期评选连云港市杰出人才奖。

22. 提升人才服务质效。线下设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专窗,上线“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专网,开通人才服务专线,为各类人才提供“全天候”“智能化”服务。发放“花果山英才卡”,在“我的连云港”APP中开设电子卡,人才可享受政务、科技、金融、法律、医疗、文体、交通、商家优惠等8大类15项服务内容。

23. 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国家级、省级园区分别建成不少于2000套、500套环境良好、设施齐全、服务完善、拎包即住的人才公寓,博士免费居住,硕士租金减半。根据企业贡献程度,赋予企业部分人才公寓自主分配权。全职在我市工作的高端人才享受最高200万元购房券、连续三年每月1万元生活补贴。实行商品住房中10%房源人才优先购买。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对符合购房券申请条件的,C类以上人才、D类人才、硕士(或副高职称、高级技师)和“双一流”本科生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分别放宽至100万元、80万元、50万元。夫妻双方可叠加使用。

24. 加大人才金融支持。设立市级人才创业投资基金,鼓励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结合主导产业定位设立人才基金,帮助企业解决“首投”问题。鼓励社会资本来连投资人才项目,对解决我市人才企业“首投”问题的基金,给予基金管理人最高2%的风险奖励。对于“以资引才”来连创业的,根据项目投资额度给予基金管理人最高200万元奖励。用好省级人才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扩大合作银行范围,为人才提供最高1500万元的“人才贷”和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25. 完善人才无忧保障。妥善安排配偶就业,坚持对口安置、刚性安置,对引进到我市符合条件的人才,其配偶在异地工作的,按照原工作单位性质,推荐安排在我市相应单位工作。优先保障人才子女教育,对引进到我市的符合条件的人才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根据人才申请意向,优先安排到我市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就读。根据企业贡献程度,对企业自主推荐的人才子女,在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就学方面给予倾斜。每年组织高层次人才休假疗养。

26. 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建立实施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监督制度,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对设立人才基金的国有资本免于保值增值考核。对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经费资助或股权投资,符合规定条件、标准和程序,但资助项目未达到预期发展效果的,相关领导干部在勤勉尽职、未谋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免除其决策责任。

本政策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由市委、市政府负责解释,具体解释工作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商市委人才办负责。原有政策与本政策不一致的,以本政策为准。本政策未涵盖的各类急需人才,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本政策适用范围为全市(未执行购房券政策的县区参照标准发放购房补贴)。政策所涉及资金,除有相关规定的,按现行财政体制分担,从各级人才专项经费中列支。政策涉及资助奖励、补贴的具体对象、范围、申报程序、资助标准、经费列支渠道等详见配套出台的实施办法(细则),实施办法(细则)由市委人才办会同各相关部门制定。各部门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范畴。本政策施行过程中如遇上级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变化,本政策也作相应调整。


关于大力实施花果山英才计划助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和省、市党代会精神,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全方位集聚优秀人才,多层次培养用好人才,为加快“后发先至”、全面开创新局、建设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提供坚强人才支撑,现就实施花果山英才计划,助推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花果山英才集聚计划,广泛吸引各类优秀人才

1. 顶尖人才给予顶级支持。聚焦全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对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有重要引领带动作用的诺贝尔奖等国际大奖获得者、中国或发达国家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来连创新创业。创新类人才项目给予最高3000万元综合资助,创业类人才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

2. 精准发力集聚双创人才。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带动我市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重点资助。对入选市“双创计划”的创新类人才给予30—150万元资金资助,创新类团队给予100—300万元资金资助;创业类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资金资助,创业类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资助。

3. 重点产业人才重点支持。实施“产才融合、双链驱动”,围绕石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三大重点产业引进高端紧缺人才。三大产业引进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可分别享受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购房券。对引进的石化产业高端人才,按实际支付薪酬的70%给予企业引才补助,单个人才最高补助150万元,连续补助三年。对引进的生物医药和新材料领域高端人才创业项目,给予最高1500万元启动支持、最高1000万元的产业化成长奖励、最高2000万元的创业股权投资等多项支持。

4. 放眼全球吸纳海外人才。实施“海燕计划”“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对引进的硕士以上留学回国人才,一次性给予1万元资金补贴,并择优给予最高10万元项目资助;对引进的外国专家人才,按用人单位实际支付的薪酬进行补贴,单个项目(人才)最高30万元。对自贸试验区引进的外国人才,放宽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条件,支持长三角地区区域内互认,实施外国高端人才一卡通,支持承担科技项目、兼职创新创业和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建立“外国人工作居留许可一件事”协同办理机制,办理时限压缩至10个工作日。

5. 实施青年人才“聚连行动”。每年拿出一定数量事业编制岗位,选招一批名校优生。对企业全职引进的博士、硕士、“双一流”高校本科生(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优势学科毕业生)分别给予20万元、15万元和10万元购房券。企业全职引进的博士、毕业后3年内初次到我市主导产业规上工业企业、人才企业、科技型企业工作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硕士、本科生,可连续3年分别享受每月3000元、2000元、1000元生活补贴。企业引进的正高、副高(高级技师)、中级(技师)职称人才分别参照博士、硕士、本科生享受生活补贴。对事业单位全职引进的博士给予10万元购房券,连续3年每月给予1000元生活补贴。对引进到企业进站的博士后分两年给予16万元生活补贴,并给予最高10万元科研项目资助。设立连云港籍优秀学子奖学金。

6. 专项支持民生紧缺人才。加大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对引进的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创新实践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的高层次教育人才,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能力、学术能力和对我市医疗卫生领域重点专科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能产生重要作用的高层次卫生人才,给予30—100万元购房券。对柔性引进的卫生专家每人给予10万元资助。

7. 积极引进高端技能人才。对石化、生物医药、新材料企业和职业院校引进的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50万元奖励,职业院校引进上述选手可直接通过考察招聘到与所获技能奖项相关的岗位任教。三大产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引进的B类、C类技能人才,享受同等层次人才购房券和生活补贴。

8. 大力支持企业柔性引才。鼓励企业柔性引进高端紧缺人才,对企业柔性引进、年薪超过30万元的人才,直接纳入市“双创计划”予以支持。从市内外高校院所选派一批专家教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科技创新,根据绩效择优给予每人5—15万元资助。

二、实施花果山英才育成计划,壮大本土人才队伍

9. 鼓励自主培养人才。对本地培养的两院院士,给予个人一次性200万元奖励。对从我市申报入选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的,按上级资助标准给予1:1配套奖励。本地人才创业入选市“双创计划”的,享受与引进人才同等资助标准。本地人才晋升为博士或正高职称以上层次后,可享受引进人才优惠待遇。

10. 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家。优先推荐优秀企业家申报国家、省级重大人才培育工程,对本地优秀创业人才给予重点支持。定期举办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通过国情研修、专题培训、互学互访等途径,锻造一支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新型企业家队伍。

11. 重点培育青年人才。加大对35周岁及以下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申报各级人才工程项目的,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推荐青年人才。申报市“双创计划”团队的,核心成员中应有1名35周岁及以下青年人才;市“521工程”第三层次中,35周岁以下占比不低于30%,第二层次中35周岁以下占比不低于10%。

12. 大力培育行业人才。实施教育、卫生英才培养计划,对被认定为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卫生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分别给予每年5—20万元奖励,培养周期3年;对教育卓越团队、卫生专家团队每年评审一次,给予10—60万元奖励。

13. 着力培育高技能人才。本地人才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银、铜牌的,按照引进相应类别人才标准进行奖励。鼓励本地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学生毕业当年到合作企业就业的,按每人500元的标准分别给予企业和院校就业补贴。企业年度培养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达100人的给予5万元奖励。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省级以上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对入选的给予最高30万元补助。

14. 积极培育乡土人才。鼓励乡土人才创业,对优秀创业项目给予最高50万元资金资助。实施市乡土人才“三带”典型培养计划,对被认定为市“乡土人才创业基地”“乡土人才工作室”“三带”典型的,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3000元的补贴。大力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实施“十百千万”电子商务师培养计划,对新取得电子商务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给予最高6000元一次性培训补贴,对优秀直播电商人才,给予2万元一次性奖励。

三、实施花果山英才强基计划,培育创新平台载体

15. 支持校地合作。在全国20所重点高校建立区域性人才联络站,给予一定工作经费支持,每年认定一批校园荐才大使并给予最高3万元奖励。高校院所来连建立分校、特色校区、研究生院等,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最高给予1亿元综合支持。支持本地院校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对新设专业的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鼓励本地院校引导毕业生留连,根据全日制毕业生在连就业率提升情况给予学校奖励,同一学校每年最高奖励50万元。

16. 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对新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采取拨款资助和股权投资结合模式,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最高1亿元的建设、运行经费支持。对新认定的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最高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新认定的省级院士工作站一次性补助50万元。对经认定的市级及以上新型研发机构给予最高200万元科研经费支出补助(获得省级补助的,市级不重复补助)。对新建的省级以上重大产业创新平台,按上级扶持经费情况给予1:1配套支持,最高支持1000万元。

17. 支持离岸孵化基地建设。在上海设立市级离岸孵化基地,鼓励县区、园区在北上广深等地设立离岸孵化基地,支持企业在国内外发达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实行人才项目孵化在基地、落地在本地,对成果转化好、落地项目多、人才引进成效明显的,给予最高200万元运营经费支持。对享受运营经费支持的离岸孵化基地(研发中心)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在连缴纳的,经认定可不受参保地限制,同等享受连云港人才政策。

四、实施花果山英才赋能计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8. 向用人主体授权。设立石化(医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对相关领域人才开通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赋予重点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技能等级评价等自主权。推行政企人才直通车,对建有规范人才梯队体系的重点企业,每年开展一次人才认定工作,对属于企业技术研发或经营管理岗位但不在《连云港市人才分类标准》目录内的人才,经市委人才办认定符合条件的,直接纳入市级人才分类相应类别,享受相关服务保障。推行人才举荐制,在市“双创计划”“521工程”等重点人才工程计划中,每年拿出不少于5%比例予以落实。

19. 更大力度激励人才。推行“双落户”制度,对高层次人才落户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可按照企业人才标准享受购房券、生活补贴、子女就学等相关政策。对三大重点产业企业技术研发或经营管理人才,年薪超过30万元的,按对我市贡献额度的100%奖励;自贸试验区引进的境外人才可选择按照个人所得税超过15%部分税负差额给予奖励;个人奖励不超过3年,累计最高奖励100万元。

20. 推进市场化引才。大力招引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海外人才机构为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引进高端人才(团队),引进人才(团队)获得国家、省级重点人才工程50万元以上资助的,按上级资助金额给予引才机构10%引才奖励,单个人才(团队)最高奖励100万元。

五、实施花果山英才无忧计划,打造人才服务标杆城市

21. 加强人才政治引领。组织各类人才参加“爱国·奋斗·奉献”专题研修班,增强人才凝聚力、向心力。在高层次人才群体中积极发展党员,优先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各类人才作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人选,优秀人才可优先推荐为各级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定期评选连云港市杰出人才奖。

22. 提升人才服务质效。线下设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专窗,上线“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专网,开通人才服务专线,为各类人才提供“全天候”“智能化”服务。发放“花果山英才卡”,在“我的连云港”APP中开设电子卡,人才可享受政务、科技、金融、法律、医疗、文体、交通、商家优惠等8大类15项服务内容。

23. 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国家级、省级园区分别建成不少于2000套、500套环境良好、设施齐全、服务完善、拎包即住的人才公寓,博士免费居住,硕士租金减半。根据企业贡献程度,赋予企业部分人才公寓自主分配权。全职在我市工作的高端人才享受最高200万元购房券、连续三年每月1万元生活补贴。实行商品住房中10%房源人才优先购买。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对符合购房券申请条件的,C类以上人才、D类人才、硕士(或副高职称、高级技师)和“双一流”本科生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分别放宽至100万元、80万元、50万元。夫妻双方可叠加使用。

24. 加大人才金融支持。设立市级人才创业投资基金,鼓励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结合主导产业定位设立人才基金,帮助企业解决“首投”问题。鼓励社会资本来连投资人才项目,对解决我市人才企业“首投”问题的基金,给予基金管理人最高2%的风险奖励。对于“以资引才”来连创业的,根据项目投资额度给予基金管理人最高200万元奖励。用好省级人才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扩大合作银行范围,为人才提供最高1500万元的“人才贷”和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25. 完善人才无忧保障。妥善安排配偶就业,坚持对口安置、刚性安置,对引进到我市符合条件的人才,其配偶在异地工作的,按照原工作单位性质,推荐安排在我市相应单位工作。优先保障人才子女教育,对引进到我市的符合条件的人才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根据人才申请意向,优先安排到我市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就读。根据企业贡献程度,对企业自主推荐的人才子女,在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就学方面给予倾斜。每年组织高层次人才休假疗养。

26. 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建立实施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监督制度,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对设立人才基金的国有资本免于保值增值考核。对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经费资助或股权投资,符合规定条件、标准和程序,但资助项目未达到预期发展效果的,相关领导干部在勤勉尽职、未谋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免除其决策责任。

本政策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由市委、市政府负责解释,具体解释工作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商市委人才办负责。原有政策与本政策不一致的,以本政策为准。本政策未涵盖的各类急需人才,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本政策适用范围为全市(未执行购房券政策的县区参照标准发放购房补贴)。政策所涉及资金,除有相关规定的,按现行财政体制分担,从各级人才专项经费中列支。政策涉及资助奖励、补贴的具体对象、范围、申报程序、资助标准、经费列支渠道等详见配套出台的实施办法(细则),实施办法(细则)由市委人才办会同各相关部门制定。各部门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范畴。本政策施行过程中如遇上级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变化,本政策也作相应调整。


连云港市人才安居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帮助人才解决安居问题,打造更好的引才聚才环境,加快建设人才强市,根据中共连云港市委《关于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连发〔2017〕26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才安居是指通过使用保障性住房、给予财政资金补助或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人才解决住房困难的活动。

第三条人才安居的适用对象为全职引进在我市市区范围内工作的各类人才。

第四条人才安居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以人为本、简便高效”的原则。人才安居可采取人才公寓、购房券、生活补贴、单位自建人才安居房等多种方式,灵活实施。坚持市、区两级协同,政府、用人单位、个人三方联动,统筹支持人才解决安居问题。

第二章安居分类及人选条件

第五条市级人才公寓。人才公寓的入住对象是全职引进到市区各类用人单位工作的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或正高职称的人才,以及到市区企业工作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或副高职称的人才,或者全职引进到市区企业工作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人才办)认定的急需紧缺的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才。入住人才在本市市区无自有住房,所在单位无职工宿舍或职工宿舍不能满足需求。租住时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第六条购房券。人才“购房券”的发放对象是全职引进到市区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或正高职称及以上层次的人才,全职引进到市区企业工作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副高职称的人才和高级技师,以及全职引进到市区企业工作的“双一流”等高校急需紧缺专业全日制本科生。享受购房券政策的人才在本市市区无自有住房。

第七条生活补贴。人才生活补贴的发放对象是全职引进到市区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或正高职称及以上层次的人才。

第八条单位自建人才安居房。鼓励支持用人单位按照城市规划和土地性质,利用自有土地或新增土地自建人才安居房,并在立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第九条公共租赁住房。全职引进到本市企业就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生优先申请本市公共租赁住房。

第三章安居标准

第十条人才公寓。符合入住条件的博士或正高职称人才免收租金。硕士、副高和经市人才办认定的急需紧缺专业本科学历人才,租金采取个人缴纳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解决。

第十一条购房券。引进的诺贝尔奖等国际大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发达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享受200万元购房券。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前三名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对象享受100万元购房券。引进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部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年千人”专家享受50万元购房券。企业和事业单位引进的博士(或正高职称人才)分别享受20万元、10万元购房券。企业引进的硕士(或副高职称人才、高级技师)、“双一流”等高校急需紧缺专业全日制本科生分别享受5万元、3万元购房券。

本市自主申报获批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万人计划”专家享受100万元购房券。

第十二条生活补贴。引进的诺贝尔奖等国际大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发达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享受连续3年每月10000元生活补贴。引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前三名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对象享受连续3年每月5000元生活补贴。引进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部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年千人”专家享受连续3年每月3000元生活补贴。企业和事业单位全职引进的博士(或正高职称人才)分别享受连续3年每月2000元、1000元生活补贴。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还可优先申报省“苏北发展急需人才引进计划”,享受2-8万元的生活补贴。生活补贴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不重复享受。

第四章申报程序

第十三条人才公寓。由用人单位向市人才服务中心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企业和人才相关证明,市人才服务中心、市住房保障中心审核同意后入住。房源不足时,实行按序轮候。

第十四条购房券。由用人单位向所在地人社部门或市级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企业和人才相关证明,经市人才服务中心审核,市人才办研究并公示后,由市人才服务中心进行发放。

第十五条生活补贴。由用人单位统一报至所在地区人社局或市级主管部门,经各区人社局、市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社局,经相关部门资格认定、条件审查、综合评审,市人才办研究并公示后发放。

第五章政策保障

第十六条人才公寓。坚持向企业倾斜,向高层次人才倾斜,实行“只租不售、租金优惠、集中管理”的运行机制。房源从政府公租房中安排,具体套数根据政府公租房房源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合理确定。

每套建筑面积30平方米以上,适合单身、家庭居住或多人合住,根据人才类型和需求进行分配。生活设备基本配套,达到拎包即住标准。

第十七条购房券。采取即时兑付的方式,对引进人才在连购买首套普通住房(包括二手房)缴纳首付款时,可直接使用“购房券”,抵扣相应金额。

第十八条购房无忧保障。通过支持首付、公积金、商业贷款等优惠措施,支持高层次人才无忧购房。

对于博士、正高及以上层次人才购买普通住房使用“购房券”不足以支付首付的,鼓励用人单位通过预支薪酬、无息借款等方式帮助其解决购房首付问题。对积极帮助解决人才购房困难的单位,在人才、科技等项目申报中予以优先支持,对重才爱才单位予以奖励。

对硕士及副高职称以上人才购买普通住房的,公积金账户余额不足的可以补交,单方、双方最高贷款额度分别提高到40万元、80万元,可以单独使用公积金贷款、单独使用商业银行贷款或公积金与商业银行组合贷款。

对硕士及副高职称以上人才购买普通住房,通过江苏银行办理住房贷款的,利率比市场利率下调10%,并享受人才绿色通道予以优先办理、优先放款。

第十九条已使用“购房券”购房的人才在我市工作未满5年离开的、或有特殊情况确需上市交易所购住房的,根据服务年限按比例退还购房补贴。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条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审议、决策和部署本市人才安居工作有关重大事项,市人才办承担人才安居日常管理工作。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市住房保障部门、市财政部门等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房源筹集、申请受理、审核公示、资金发放、监管等人才安居工作。

第二十一条对弄虚作假、骗取补贴的用人单位和当事人,由有关部门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纳入失信人员名单,并追缴违法违规所得。

第二十二条各县(含赣榆区)可参照本办法出台相关政策,帮助人才解决安居问题。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由市人才办负责解释,自2018年3月12日起施行。

政策咨询单位: 连云港市人才服务中心

联系人: 董婷婷

联系电话: 0518-85812235


连云港市2023年人才需求计划:

44c8cec4781883c727502afe511b075.jpg


城市人文介绍:

一、城市基础资料

连云港有2200多年建城史,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具有海运、陆运相结合的优势。2500多年前,孔子曾到此登山观海,“问官于郯”。秦时置朐县,并立石阙,作为“秦东门”。境内的藤花落遗址是中国龙山文化城址之一。

连云港不仅是《镜花缘》《西游记》的文化起源地,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境内依山傍海,山海相拥,港城一体。拥有2个国家5A级景区、6个国家4A级景区、14个风景区和近210个风景点,包括孕育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花果山、浪漫神奇的连岛海滨浴场、因孔子登山而得名的孔望山、喷珠滴翠的渔湾和中国抗日第一山——赣榆抗日山。素有“淮口巨镇”“东海名郡”“东海第一胜境”之称。

(一)风景名胜

1、花果山

花果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南云台山中麓。是国家级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海内四大名灵”之一。花果山在唐宋时称苍梧山,亦称青峰顶,为云台山脉的主峰,是江苏省诸山的最高峰。李白:“明日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苏轼:“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写的都是云台山。其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记有植物种类1700余种,其中药物资源就有1190种,是江苏省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库,每年吸引了国内许多高校、科研单位、专家学者来此考察研究。

2、连岛海滨浴场

连岛海滨浴场,是江苏省最大的天然优质海滨浴场,又称苏马湾,是国家级的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大沙湾浴场和苏马湾浴场两部分组成。苏马湾得名于明末将军苏子恒牧马鹰游山的美丽传说,是连岛海滨度假区最负盛名的旅游景区,汇萃青山、碧海、金滩等海滨自然景观和海港、巨堤、渔村、古石刻等人文景观于一体。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连岛度假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四季宜人。每年一度的“连云港之夏”在此举行,吸引了全国各地上万游客来此避暑度假。

(二)人文关怀

1、文化、体育事业

2020年,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9.33次。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连岛创成5A级景区,新增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打造一批精品民宿和乡村旅游线路。加快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启动藤花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前期工作,提升老新浦风情街区和连云老街等品质内涵。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打造书香港城,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2020年,市全民健身中心主体封顶,新增室外健身器材315套、球场202片,新建沿河沿路体育设施133处。

2、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2020年,蓝色海湾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岸线湿地生态有效恢复。云台山森林公园获评国家康养基地。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1.9%,海绵城市面积达48平方公里。新辟优化市区公交线路23条,清洁能源公交实现全覆盖,新增智慧停车位2000个,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水平显著提高。PM2.5年均浓度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达到95.5%,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新增受保护自然湿地7200亩,修复生态湿地面积5000亩。石梁河水库建成环湖路55公里、生态涵养林1500亩,重现白沙碧水良好生态。

(三)交通运输

连云港位于南北过渡和陆海过渡的交汇点,是国际通道新亚欧大陆桥东端桥头堡,是陇海铁路、沿海铁路两大国家干线铁路的交汇点,也是中国南北、东西最长的两条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和连霍高速的惟一交点。连云港形成了海、河、陆、空四通八达的立体化、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具有海运、陆运相结合的优势,具备较强的物流承载和运输能力,是国家规划的42个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1、铁路

连云港是陇海铁路、沿海铁路两大国家干线铁路的交汇点,更是“八横八纵”高铁网中陆桥通道、沿海通道的交汇点。设有连云港东站、连云港站、东海县站、赣榆站4个客运站。境内铁路全长99248米,可直达全国各大中城市,并开通至郑州、西安、成都、兰州、阿拉山口和绵阳等地的集装箱运输“五定”班列,以及至阿拉木图、塔什干的中亚班列和至伊斯坦布尔的中欧班列,承担新亚欧大陆桥90%以上的过境集装箱运输。2018年12月26日,青盐铁路开通运营。连云港初步形成以陇海铁路、青盐铁路为骨架的T形铁路运行网络,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2、航空

连云港白塔埠国际机场为军民合用机场,占地5平方千米,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白塔埠镇境内,距离市区25千米。停机坪4.5万平方米,设7个停机位,国际、国内航站楼面积12000平方米,设计年吞吐能力100万人次,高峰时每小时400人次。机场通达国内外27个大中城市,在同类机场中航线最多、结构最优、运行经济性最好,旅客吞吐量连续多年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目前已开通至韩国首尔、香港地区包机航线和直飞泰国曼谷的航班。

连云港花果山国际机场(连云港民用迁建机场),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小伊乡,距离市区21千米。旅客航站楼30000平方米,16个机位的站坪,总占地面积约3400亩。是江苏“两枢纽一大六中”规划的“一大”——省内大型机场(干线机场),为江苏省第三大国际机场,仅次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和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机场定位为江苏沿海中心机场,坚持发挥独特区位优势,以建设服务苏北鲁南地区,面向亚太的国际航空港为目标,着力打造区东方物流中心。

3、公路

公路对外交通已全部实现高速化,密度在全国、全省名列前茅,204国道穿境而过,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之一。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36千米,密度达451千米/百平方千米。国家重点建设的沈海(同三高速沈阳至海口段)﹑连霍﹑长深、三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也是中国南北、东西最长的两条高速公路——同三高速(黑龙江同江——海南三亚)和连霍高速(连云港——新疆霍尔果斯)的惟一交点。

4、港口

连云港港位于黄海之滨,中国沿海中部的海州湾西南岸,江苏省的东北端,是中国沿海十大海港、全球百强集装箱运输港口之一,开通了50条远近洋航线,可到达世界主要港口。港口北倚长6㎞的云台山,为横贯中国东西的铁路大动脉——陇海、兰新铁路的东部终点港。与韩国、日本等国家主要港口相距在500海里的近洋扇面内,是江苏最大海港、苏北和中西部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以腹地内集装箱运输为主并承担亚欧大陆间国际集装箱水陆联运的重要中转港口,集商贸、仓储、保税、信息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沿海商港。

连云港港国际客运站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港港主港区墟沟西泊位区69号泊位西侧与海滨大道之间港湾内,占地及水域面积约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9.7万平方米,设计年发送旅客48万人次(国际30万,国内18万)。主要航线方面包括已经开通运营的连云港至韩国仁川和连云港至韩国平泽两条国际航线,“辉煌号”连云港-日本邮轮航线。

5、公交

连云港快速公交系统(BRT)是201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民生工程、重大交通工程。是继常州、盐城之后的江苏省第三条真正意义的快速公交线,是中国第16个建设快速公交系统的城市,是江苏省建设周期最短的一条快速公交线。由西向东贯穿连云港整个城区。连云港快速公交系统(BRT)由快速公交主线(B1、B2、B3)、环线(H1)及配套支线(B11、B12、B13、B15、B20)组成。整个系统长136.9千米,其中,BRT1号线为34千米,环1线为18千米,配套支线为84.9千米,它贯通了连云港城区的东西南北,并将之贯穿起来,连成一体。

二、城市就业政策、人才安居政策

(一)连云港市人才安居办法(试行)

人才安居是指通过使用保障性住房、给予财政资金补助或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人才解决住房困难的活动。人才安居的适用对象为全职引进在我市市区范围内工作的各类人才。

人才安居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以人为本、简便高效”的原则。人才安居可采取人才公寓、购房券、生活补贴、单位自建人才安居房等多种方式,灵活实施。坚持市、区两级协同,政府、用人单位、个人三方联动,统筹支持人才解决安居问题。

https://rs.jshrss.jiangsu.gov.cn/web/article?aid=100692

(二)连云港市人才分类评价办法(试行)

连云港市人才分类评价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并重的原则,坚持业内认可和社会认可相统一的原则。连云港市引进或培养的人才分为A类、B类、C类、D类、E类、F类6个层次。各层次标准由《连云港市人才分类标准》(见附件1)具体规定,并根据本市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适时调整。已在连工作、来连自主创业的人员可申请为我市相应层次人才。

https://rs.jshrss.jiangsu.gov.cn/web/article?aid=100691

(三)连云港市“花果山英才计划”实施办法

“花果山英才计划”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大力引进产业发展前沿、科技创新领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力争“引进一名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创办一家企业,引领一个产业”,以高端人才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和更有效益的发展。“花果山英才计划”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坚持发挥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主体、市场调节作用;坚持紧扣产业需求,突出园区用人主战场、企事业单位用人主体地位;坚持直接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智力引进与项目引进并重;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简便高效评选引进人才。

https://rs.jshrss.jiangsu.gov.cn/web/article?aid=100690

(四)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事业单位聚才用才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引领的实施意见

强化企事业单位用人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筑牢连云港“高质发展 后发先至”的人才支撑,从“高质发展 后发先至”的高度谋划人才布局;支持企事业单位自主用人;加大对企事业单位聚才用才的资助奖补力度;切实降低企事业单位用才成本;实施顶尖人才顶级支持计划;精准支持领军型和科技型企业人才发展;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筑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深入推进人才金融创新;全面建设人才友好环境;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强化人才工作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容错纠错机制;完善人才荣誉制度和激励体系。

https://rs.jshrss.jiangsu.gov.cn/web/article?aid=100789

(五)连云港市市区人才购房券发放兑付操作细则

在企业(或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的具有博士学历学位(或正高职称)的人才,享受20万;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具有博士学历学位(或正高职称)的人才,享受10万;在企业(或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的具有硕士学历学位(或副局职称、高级技师)的人才,享受5万;在企业或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的“双一流“高校或“双一流”专业毕业的全日制本科生,享受3万。(以上人才须为全职引进到我市市区工作,人才及家庭(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在本市市区无自有住房且五年内无房产交易记录。)

https://rs.jshrss.jiangsu.gov.cn/web/article?aid=100720

(六)连云港市人才公寓管理暂行办法

人才公寓坚持向企业倾斜,向高层次人才倾斜,实行“只租不售、租金优惠、集中管理”的运行机制。人才公寓租住对象应符合我市公共租赁住房准入条件。租住对象为引进到我市就业的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硕士及以上学历、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各类人才,或者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的紧缺急需的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才。在本市市区无住房,工作单位无职工宿舍或职工宿舍不能满足需求的。

https://rs.jshrss.jiangsu.gov.cn/web/article?aid=100787

(七)连云港市高层次人才住房公积金贷款实施细则

在符合我市住房公积金贷款规定前提下,高层次人才在我市行政区域内购买首套自住住房可享受住房公积金贷款优惠政策。高层次人才购买首套自住住房单方最高贷款额度提高到50万元,夫妻双方均为高层次人才的,双方最高贷款额度提高到100万元。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不足的可以补缴,补缴金额不受限制,贷款额度的其它计算方式不变。

https://rs.jshrss.jiangsu.gov.cn/web/article?aid=100790

三、城市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规划

(一)总体情况

1、机构。2020年底,全市各级卫健委(社会事业局)所属医疗卫生健康机构共有161家,其中:公立医院1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8家、卫生健康机构36家。

2、人员。2020年末,在职职工23969人,比2019年度新增389人。其中:公立医院14132人、基层医疗机构8030人、卫生健康机构(非医疗)1807人。

3、财政投入。2020年,全市卫生健康单位财政补助收入20.69亿元,全市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4.18亿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收入4.76亿元。

(二)未来规划

“十四五”期间,坚持以构建苏北鲁南交界区医疗卫生中心为发展定位,以全面建设健康连云港为统领,以创建国家健康城市为抓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卫生健康制度体系,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到2025年,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身心健康素质显著提高,人人享有更加公平可及、更高质量水平、更加系统连续、更加经济有效的卫生健康服务。全市卫生健康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到2035年,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的整合型、智慧化、高质量的现代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健康连云港。

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新提高。全市人均预期寿命80岁左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居民健康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到10%以下,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6%以上。

卫生健康资源配置形成新格局。基本建成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增强。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布局、城乡分布更加优化,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以区域医疗中心为引领,县级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卫生健康数字化发展迈上新台阶。依托实体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普及互联网医疗服务,智慧医院建设水平有效提升,基层医疗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能力和发展显著提升。

区域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打造卫生健康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力、辐射带动力的科研机构、临床中心,建设高水平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培养一批学术领军人才、一流技术团队。

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达到新高度。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综合监管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卫生健康行业管理法治化、标准化、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覆盖全行业、全要素、全流程的智能化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效能明显提高。

健康产业发展水平实现新突破。发挥我市医药、康养产业特色,构建内涵丰富、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进一步发展,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升。

分享到:
上一篇: 南京 下一篇: 南通

Copyright C 2002-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人才服务中心(江苏省医学考试中心)   

Copyright C 2002-2023 jswsr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才服务许可证:苏人中介第(2007)002号   苏ICP备18069929号-1  

联系技术支持 QQ2437502008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