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届江苏省“最美医务工作者”推选结果正式出炉,20位来自不同医疗机构和专业领域的医务工作者获得殊荣。
作为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坚守在护佑人民健康的工作一线,用仁心守护生命、以拼搏书写担当。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系列报道,进一步展现这些获奖者的动人风采与先进事迹,让医者之光点亮更多人心中的希望。
今天,我们走进江苏省中医院,了解原肾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孙伟的故事。
每周3次病区大查房、5-6次门诊,年均接诊量超过15000人次——这是一位67岁老中医的工作日常。他就是江苏省中医院原肾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孙伟教授,虽已办理退休手续,却“退而未休”,依然保持着全勤纪录。
每到孙伟的门诊日,专家诊室外总是提前守着不少等待看诊的病人。68岁的张阿姨原是一家三甲医院的老护士长,此次复查完,她难掩感激之情:“我也画了一幅画送给你,你把我病看好了,我很高兴,精气神都好了,我开心得不得了!”张阿姨从最初的满脸焦虑、反复追问,到如今的彻底信任,这种转变背后藏着医者最朴素的初心。
如果恰逢线上“云门诊”,孙伟的诊室就更加热闹,“一根网线”使得中医智慧联通世界。
“我想您应该还记得我,我是您的病人。我在使用中药治疗肾衰竭后得到了很好的康复,现在感觉非常好。”一位来自苏丹的患者Atif在线上复诊时感激地说道。
九旬糖尿病老人从无法生活自理到能独自爬上三楼、慢性肾衰患者治疗4个月逐渐减轻病痛折磨……从医43年,孙伟深耕肾脏病领域,专治各类疑难杂症,那些追随多年的老病患们的病情,孙伟都了如指掌。拥挤的诊室里,只见他时而双手诊脉,时而下笔记录,当面对一位因不良生活习惯拖垮身体的00后时,他会略带严厉地提醒:“健康不是一时得来的。就像一罐煤气,年轻时常吃生冷、不健康食物,熬夜,就是‘跑冒滴漏’,是在提前消耗身体。”
事实上,行医并非孙伟考学择业的第一志愿,从“对中医不感兴趣”到“非做中医不可”,中医路上顺道而行的“修行”,既是偶然也是必然。1985年,孙伟师从著名中医肾病专家、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后来又追随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朱良春教授学习。这段拜师学艺的经历,令他逐渐领悟到中医的魅力,而将中医作为人生信条的转折点则来自一次越洋跨海的求助。
20年前,一位5岁加拿大籍小朋友患有紫癜性肾炎,加拿大医生诊断情况严重,预计3-5年就会需要透析。孙伟接诊评估后,为小朋友开了对症的方子。患者在南京亲戚家住了三个月,每月开一次方子,回加拿大后继续服药,半年后再回国检查,指标全部正常。“每次回中国,她们说一定要来看孙大夫,说我是救命恩人。后来这个小姑娘选择了学医,长大也会成为一位大夫,会向别人推荐中医。”这次经历让孙伟深刻感受到“做中医不亏!”
凭借着这份纯粹执着,孙伟继承了邹氏肾病“保肾气”的治疗原则,提出慢性肾脏病“护肾延衰”的中医学术思想,指出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是“肾虚湿瘀”,在“益肾清利、和络泄浊”的治则治法基础上,他形成系统诊治方案和方药并创制新药,在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方面疗效显著,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孟河医派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和缓医疗。很多慢性病治疗的确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一锤子买卖。所以我跟病人说,实际上我们在治病的过程中是养生的过程。”孙伟解释说,“中医药治疗以肾脏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是特别有功力的,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养生和治病相结合、用药和生活相结合,这也特别适合于肾脏病、慢性病的治疗。”
采访当天,孙伟的专家门诊加号不断,接诊量排到百余人开外,43年的中医临床工作中“拼命三郎”是他给周围人留下的印象——最早到岗、最晚离开、忙着看病顾不上吃饭都是常事。“大医精诚”,贵在真诚、成在坚持,一种精神传承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青年中医成长。
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中医门诊副主任医师雷威,来江苏省中医院进修刚满3个月,跟着孙主任边学习边实践,他深切体会到“以实际行动维护医道尊严”。“孙主任是全国顶尖专家,医术高明还为人谦和,做学问特别严谨。他常说‘要实事求是给病人看病,要给别人正确的引导’。即便退休了,他每天除了出门诊,还会按时去病房查看患者,这种严谨作风和负责态度,是我们一辈子要学习和坚守的。”雷威谈起这段学习经历深有感触。
无论是救助病人的全力以赴,还是行医治病的专注忘我,都是践行中医使命、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近些年,孙伟频频在网络“露脸”,热衷于将深奥中医理论阐释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一度成为热度不小的“网红医生”, 孙伟说,做一辈子中医健康观念的引路者、推广者,他乐此不疲。
来源:健康江苏、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