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不仅是医者的誓言,更是他们日复一日践行的承诺。在江苏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诊室、病房、手术台、实验室……处处都闪耀着医者仁心的光芒。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致敬每一份“生命至上”的坚守,感谢每一次“向险而行”的担当。
今天,一起走进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了解在儿童斜颈诊疗领域深耕19年的医生王亚飞。
前不久,在社交平台上,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中医师王亚飞为斜颈儿童现场纠正的视频突然火了,新华社、央视网等纷纷转载。更多网友看到了视频里那个萌翻了的小baby,也认识了在儿童斜颈诊疗领域深耕19年的医生王亚飞。
“爆款”视频背后是19年练出的“刚柔并济”
“其实就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诊疗。”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丁家庄院区儿童保健科,王亚飞一边给婴儿做推拿治疗,一边说起那段走红的视频。
双向奔赴的信任,从“准备手术”到“顺利毕业”
打开微信群,上面有很多家长的“心声”和“感谢”。“这些都是宝宝治愈后家长特意发来的,每次看都觉得心里暖暖的。”他指着其中一条,那是孔宝宝妈妈发的感谢,其中“路虽远,行者将至”,让他感触颇深。
孔宝宝46天时被确诊为“极重度斜颈”,胸锁乳突肌的包块有38mm×17.5mm大,两侧厚度差12.3mm,被医院建议“一岁后手术”。作为三甲医院医生的妈妈抱着“先试试”的心态找到王亚飞。
“当时她的想法就是先通过保守治疗缓解症状,然后再进行手术。我告诉她,早期干预治愈率能到90%,咱们别先想着手术。”王亚飞记得,起初家长每周只来一两次,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他一次次和家长沟通:“孩子的黄金治疗期就这几个月,多来几次,咱们争取不手术。”信任慢慢生根。家长开始每周带孩子来三四次,宝宝也仿佛懂事儿似的,在家里不让碰脖子,一到诊室就乖乖配合。
治疗到7个月时,那个硬得像骨头的包块终于变软了;1岁时,厚度差缩到1.8mm;19个月复查,两侧厚度基本一致。“23个月那天,孔宝宝顺利‘毕业’。” 王亚飞的声音轻了些,“那一刻,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另一个让他难忘的是唐宝宝。出生16天就发现右侧脖子有硬包块,55天来就诊时,歪头角度达到19-20度。
“这孩子特别有意思,每次做坐位拉伸时都会咯咯笑。”王亚飞笑着模仿宝宝的样子,“家长说‘孩子好像知道这是在帮他’。”3月龄时包块缩小,5月龄时包块消失,7个月26天时,家长激动地发来消息:“我们毕业啦!”
家长在感谢信里写:“斜颈治疗不仅是对宝宝的考试,也是对家长的考试。”王亚飞深有同感:“治疗是医生和家长一起‘闯关’,家长的坚持和信任,比任何药物都管用。”
19年坚守把,“矿工活”做成“心头好”
“儿童保健科就像个‘哨兵’。”王亚飞说,每天的工作从给宝宝做常规体检开始,“0-3 个月看有没有大小脸、歪头,3 个月后看抬头是否倾斜,发现问题就赶紧干预。” 在他看来,儿保的意义远不止看病,“是‘治未病’,是帮家长科学带娃,从身高体重到语言发育、脊柱健康,样样都得操心。”
来源:健康江苏、健康南京、新华社